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国家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教育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重视教育事业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尊重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渴望,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求。
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强调“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4年9月9日至10日,正值教师节设立40周年,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提出,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回顾教师节的设立,1981年3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等17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确立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1983年6月,又有19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1984年12月10日,《北京晚报》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的简讯,发出同样的呼吁:“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尊师重教月的活动,该月的一日即定为全国教师节。”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是对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最佳褒奖与认可,是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一声号令,吹响了全校师生勠力同心、开拓进取的冲锋号。近年来,贵州医科大学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的战略意义,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时代呼唤和现实要求,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拔尖人才培养,在彰显教育使命担当、切实推动事业发展中,凝聚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人心力量,努力写好“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时代答卷,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教育是国家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学生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骄傲,一个国家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40年来,无数人民教师以教育家精神自励,把“小我”融入教育强国的“大我”之中。“人民教育家”于漪,坚持将真爱播撒到学生心中,90岁的于漪拖着病痛的身体,针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提出建议,依然以奋斗姿态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最前沿,践行着“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铮铮誓言;“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教授一生淡泊名利、追求真理、勤奋治学,他的学术产量惊人,一直到去世之前,甚至在住院期间,也不忘写文章;“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张桂梅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将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教育扶贫事业,只为了点亮大山女孩的求学之梦……
一代代老师既学为人师,认真教学,传授知识,又行为世范,以身作则,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40年间,我国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像黄大年一样的“时代楷模”,他们是祖国的栋梁,教育的脊梁,他们不忘初心,为国献身,是新一代教育科技工作者心中的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黄大年,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中国地球物理学家,被誉为新时代海归科技报国的楷模。曾留学英国18年,作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但始终怀揣着报国之心,强国之梦,2008年他不顾英国的多次挽留,毅然回国,报效祖国。回国后黄大年一刻都没有闲着,立马就去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担任吉林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及科学特区首任科学部部长,进行海洋和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的研究。在黄大年团队的努力下,中国的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了中国以外国家的封锁。
黄大年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我国第一台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装备“地壳一号”被研发出来,具备下万米钻探技术的装备,填补了我国地质深层勘探方面的空白。2018年,我国创造了钻7018米井深的亚洲国家大陆科学的新纪录,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第三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还有最有名的“远程云端控制”项目,为我国首创。这项研究是一个直接装载在飞机、航母等各种移动平台的探测器上的军用雷达,让我国实现了对海域的实时监控,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能力。
在黄大年团队的支持下,我国迅速挤进了地质领域的科技前列。但是,长期高负荷的工作让黄大年日夜操劳,快速地透支了自己的健康,仅仅7年的时间就积劳成疾,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天妒英才,2017年,59岁的黄大年在长春病逝。2024年被追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教育是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创新的源泉。
黄大年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仍一致鼓励着我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科技工作者孜孜不倦,攻坚克难,前仆后继,砥砺前行,自愿为中国教育科技事业贡献一生。他永远地活在了我们心中,越来越多的教育科技工作者以黄大年为学习榜样,以教育兴国、科技报国为毕生追求,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师团队正是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坚持躬耕基础医学,勇攀医学高峰,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成绩显著,成功地入选了“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成为贵州省四个入选团队之一,也是唯一的医科院校团队。
团队坚持“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建设理念,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为手段、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医科”创新型人才。
团队共有国家级人才3人次、省级各类人才43人次,在教学方面,2018年以来,团队负责建设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获贵州省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3项。团队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87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300多项。在科研方面,2018年以来,团队新增立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贵州省科技奖5项,团队共实现8项科技成果转化,其中发明专利“硫辛酰胺在延缓和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实现3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TIPS双支架技术在全国14个省市推广,降低医疗费用9800余万元。在社会实践方面,团队申报获评贵州省唯一的健康医药现代产业学院,与华为共建云学院等产学研服务平台,与贵安新区合资组建“贵安新区贵医大数据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云医院提供病理远程会诊等技术服务;建设贵州省唯一通过国家级认证的法医司法鉴定中心,年均案件量1万余例;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管理实践活动,年均接待人数超过10000人次。
未来,贵州医科大学将继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以服务“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为己任,紧密围绕国家在医学等领域的战略需求,坚持交叉融合、科教结合,着力做好未来医学科技创新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工作,为国家培养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